

节能、绿色及低碳建筑 |
作者:李建平 发布于:2012/10/23 16:05:57 点击量: |
摘要: 从分析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实施现状,指出低碳建筑应尽早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用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低碳意识和行为,便于实现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已导致了南北二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和极端现象。就今夏而言,仅酷热夺走人的生命数以千计,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已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诸多专家给地球开出了许多降温良方,但仍无法阻挡全球各地的极端气候的出现。海地、智利大地震,冰岛火山爆发,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俄罗斯连绵大火,阿根廷寒流冰冻等等,还有中国汶川、玉树大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这种极端天气的逐步多发化、常态化与工业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制造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有关。这种大自然的平衡在不断被打乱和破坏,我们应认识到高碳排放引起自然灾害现实的严峻性,更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应对新的挑战。而作为建设工作者,寻求建筑的节能、绿色及低碳则是我们应做的分内之事。
1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低碳行为,而且也在我国范围内早已普及开来。何谓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一般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水平和供热系统热负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标准,以后的住宅设计应低于它的能耗水平而称为节能百分之多少的节能建筑。国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是节能30%的标准,90年代初~2000年以后实施的节能50%的标准,现在全国有部分省市率先实行节能65%的标准,比如西安市,就是对新建住宅实行节能65%的标准。这样算来,我们的新建住宅项目较之30年前的住宅从围护结构的保温和供热的负荷来讲,我们节能了65%。但我们也同样看到目前执行65%的节能建筑,在碳排放这一问题上出现的高能耗问题。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记得赵本山小品中反映30年前的一句台词:家用电器就是一个手电筒。过去一户配置的电表为3A(3安培),而现在配置的电表为20A~40A,乃至更大,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和电脑等家用电器比比皆是。过去夏天家里有个电扇已奢侈了,现在夏天空调日夜几乎不停机。所以,节能建筑只是针对过去80年代初期住宅建筑在能耗设计上的一个节能措施,从低碳这个角度看,现在的碳排放量应比过去不知大了多少倍。当然,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一个必然,而如何在这种增量中实施节能和低碳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现在看来,节能建筑在追求低碳排量的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历史使命还应加进新的减碳内容才可以持续性发展下去。
2 绿色建筑
我国在2006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绿标》),何谓绿色建筑?在标准中给出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设计寿命至少50年),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和节财),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评分标准分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其等级内容相同,评分略有差别,在《绿标》第4章住宅建筑和第5章公共建筑中分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三项内容。其中控制项所要求必须全部满足,而一般项、优选项的满足数量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而不同。
表1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如表1-2所示)
表2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从我们执行和实践《绿标》过程中,对《绿标》中4.3.12条、5.3.12条的执行感到较为困难。两条中都提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问题,对商业、住宅、公建不同建筑提出不低于25%、30%、40%的要求。由于中水-再生水的利用对一单体建筑来讲是很难完成的,尤其是我国的目前发展阶段,技术设备水平相对滞后,加之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使该条款在设计执行中成为难点,尤其一个建筑作为一个单体去申报,很难达到再生水使用率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通过评估的绿色建筑,我们的《绿标》评价体系是可以设计和竣工使用后分开评价的,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地点在丈八五路,4万㎡,9层。按《绿标》进行设计,采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水系统、雨水收集、使用中水、冷梁空调末端、新风换气、呼吸式陶板保温围护结构(K=0.5)等新技术应用,是我省目前唯一申请了美国LEED标准和中国《绿标》双认证的项目。上海世博会建筑世博中心也是申请了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我们也希望它们申请成功。但我们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希望绿色建筑的执行和评价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使绿色建筑在我国能够推广开来。
3 低碳建筑
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10日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项举措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
试点省市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那么,何为低碳建筑?笔者认为,其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一样都属于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建筑,而低碳建筑更强调能耗带来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通过建筑材料的类别选择和总量减少及重复使用率提高来减少碳排放量。例如,钢结构建筑替代传统的水泥、砖瓦;成品的楼板和板墙模式,将让建筑施工象装配汽车一样程序化、快捷化;木材、植被等可再生建材资源的利用,都是减少建筑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2)水的节约使用。雨水收集、使用中水,自来水的生产、污水处理过程都会增加碳排量,故在低碳建筑中能有效地控制节约用水和循环使用雨水、中水则是应该做到的。
3)对于建筑而言,处于能源供应链末端,建筑用能方面增大无碳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比例。如增加地热能(地源热泵)、太阳能、风能、热回收装置等等。在建筑设备的选用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这些建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还要了解这些建筑设备的“隐含碳排放量”,即设备制造过程中“预支”的碳排放量,包括一些常用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在寿命周期中都有隐含碳排放量。这些显性的和隐含的碳排量需要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来明确它。
4)建筑周边或社区的绿化建设和减少通行工具的碳排放是低碳建筑的目标之一。例如在绿化方面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强的乔木、灌木和结合建筑造型的自然生态绿化,世博会欧洲一些国家场馆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如法国馆垂直柱、墙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技术等。在小区选址规划中,要考虑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尽量提倡电动车、自行车出行等。提倡精装房、淘汰全民装修的毛坯房等等都是低碳建筑的必由之路。
4 低碳建筑的规范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低碳建筑规范化,低碳建筑不像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那样有章可循、有规范可依、有技术指标限制、有可量化的打分方法。所以,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组织、研发和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且经济成本上可行的低碳建筑设计、施工、验收一系列国家规范,使之成为切实降低建筑物碳排放量的保障体系,更加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让建筑工作者们有法可依、有规范可参照地进行有效的工作。
5 结语
建筑在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工业、运输及其它领域。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责任,业内人士须齐心协力,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排碳发展之路,则是每一位业内人士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龙惟定,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J],暖通空调,2009·8
[2] 李建平,从世博园中看低碳,建筑环境与设备,2010·7
[3] 王晶 ,国外“低碳”建筑节能先锋[J],建筑节能 2010·7
[4] 李建平,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评价与差别[J], 建筑节能 2010·5
收稿日期:2011-09-25
作者简介:李建平(1953-)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暖通设计等工作。
(责任编辑:张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