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与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期刊 > 论述与研究
世界和中国能源发展中石油工业的回顾、挑战和前景
作者:成珍1,成绥民2 发布于:2014/4/4 0:00:27 点击量:

 摘 要: 针对世界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供需挑战、影响因素、增长模式和资源利用等问题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是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发现、利用、提出“石油”一词及正式科学命名为“石油”的国家,现为世界第4产油国、需求第2大国、进口第1大国。未来油气勘探处于中早期,已知储量可采100~300年。美国是世界近代石油工业起始国、产量、资源、和消费的世界第一大国,随着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目前有望实现供求平衡。“石油峰值论”已过时,“石油末日”遥远无期。世界石油工业前景光明。

关键词:   能源发展    石油工业    前景

1. 世界石油工业自从20世纪40年代进入石油能源化工时期,则跨入了高速增长阶段。1956年提出“石油峰值理论”,后来又提出“石油末日”说 [1]。由于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经济发展、石油消费的巨大差异,首先美国成为油气资源、生产和消费的石油大国;后来,70年代前苏联的油气资源、产量超过了美国的石油大国[2];但接着欧佩克(以沙特为首的中东)油气资源、产量中心地位取代了前苏联、美国[3]中国1959发现了大庆油田,60年代跨入了高速增长阶段,1978年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产油大国[4],目前是世界第4大产油国 [5]、世界消费第1大国 [6]。进入21世纪“峰值论”、“末日说”又抬头了,石油工业的现状前景到底如何呢?本文针对世界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石油供需影响因素、增长式及资源利用等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在全球一体化、合作互利、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世界和中国的石油峰值到来的时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顺延,封闭系统或错误的“石油峰值论”已过时了[7]“石油末日”遥远无期[8]世界(首先是美国)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及现实证明了这个结论[9-13]世界和中国能源发展中石油工业的历史回顾

1.1发现时期[2]

世界上最早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的乌尔,人们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建筑材料沥青(固态)。中国早在公元前3-1世纪,在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发现了火井即天然气(气态)。

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公元32-92年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记有“高奴(今陕西延长县)有洧水(延河支流,液态)可燃”。

世界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是公元1031-1095中国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说“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著作中记述了公元1080沈括在延长地区对石油的产状、性能、用途实地考察的结果,并予言“此物(石油)后必大行于世”。在世界古代科学著作中,这是论述石油最祥的第一著作与第一人。国外500年后,公元1556年德国人乔治.拜耳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石油(petroleum)一词。

1.2煤油时期[2,3]

19世纪50年代人们从石油中提炼煤油照明。世界近代石油工业以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埃德温.德雷克钻成了第一口油井——德雷克井,发现开发了第一个油田为起点,美国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一。1863年俄国生产石油开始。中国1878年在台湾苗栗油矿第一口油井——苗1井开始产油。

1.3汽油时期[2,3]

19世纪80年代内燃机、汽车问世,20世纪初四十年间,石油主要是提炼汽油。1907年中国陕西延长油矿第一口油井——延1井开始生产,主要提炼煤油,是中国正式开发的第一个油田。1908年伊朗首先在中东海湾发现了油田。1909年中国新疆独山子油矿开始生产石油和提炼煤油。1939年中国人自己在甘肃玉门发现了老君庙油田,开始生产石油和提炼汽油,中国的石油工业正式形成。

1.4石油能源化工时期

20世纪40年代世界发现油田是最活跃时期(石油总产量突破3亿吨),石油化学工业形成了,航空、航海事业发展了,发达国家进入了石油代替煤的时代。美国:20世纪50年代起成为能源净进口国,1956年,美国人金·哈伯特发现的矿物资源“钟形曲线”规律——石油峰值理论,大胆预言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67年-1971年达到峰值,以后便会下降,后来于1970年达到了石油峰值,油气产量下滑,美国能源危机[1]。而全球石油总产量6070年代突破1020亿吨达到高峰。因产油国维权、政治动荡,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1975年,在多次的谈判后,欧佩克和美国达成了协议,欧佩克同意只用美元对石油进行定价,致使所有的石油进出口国都不得不使用美元来进行石油贸易。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老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各国对美国在经济上的依赖也随之加强。但7080年代许多石油大国的产量也先后达到高峰,改变了个别国家左右石油工业的时代。

欧佩克(OPEC): 20世纪60年代,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和阿联等石油生产大国联合建立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努力将制定油价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尽可能从石油生产上谋取更多的利益。70年代中东地区有一多半的石油生产国都成为欧佩克的一员。90年代欧佩克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的77%40%,其中沙特的石油储量世界第一、产量居世界第二。

前苏联:1975年起石油产量超过美国,80年代中期后达到高峰期,产量长期直到21世纪世界第一(个别年份是沙特)。目前石油储量超过了美国,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

中国:现代石油工业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1949年产量仅有12万吨,主要靠进口洋油。20世纪50年代急起直追,先后成立了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西安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岛))、石油工业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科学研究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四川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积极恢复延长、玉门油矿和东北各石油厂,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实施石油战略东移,60年代前后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油田,石油自给自足。70年代成立了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突破5000万吨,全国油气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的产油大国。到21世纪增长到2亿吨,是世界第4大产油国[5]

 

2. 世界和中国能源发展中石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石油需求量进入21世纪后仍然继续增长,如表1所示。3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增长了1.1亿吨,经合组织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简称,是由34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员国石油需求量占全球60%以上。其中美国占全球1/4以上,是世界石油需求第一大国1973年至2000年,美国国内市场对进口油的依赖度从35%增值 52%,天然气从5%增至15%2003年进口量接近80年代中期的3倍,即6.051亿吨,占其国内石油总需求的62%,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6.8%。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需求量占全球39.21%,其中最大需求量的中国占全球7.08%,是世界石油需求第2大国。经合组织中德国、日本石油消费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经合组织中俄国、巴西石油消费量也开始有所下降。

国际能源机构表示,2000-2010年,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上涨了40%以上,其中上涨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沙特。其石油消费量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报告显示,2013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石油进口第1大国[6]OECD成员国的石油消费量呈下降趋势。

2.2石油供给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油气杂志》公布[5]2009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35.25亿吨,较2008年的36.41亿吨减少3.2%

1    全世界历年石油需求量统计(万吨)  [15]

年份

国家

2000

2001         

   2002      

     2003    

需求比重%

全世界

354149.3

355979.1

359591.9

365197.6

100

OECD

219089.0

218669.8

219293.5

221985.6

60.79

美国

88838.3

88893.1

89131.3

90694.7

24.83

日本

25678.6

24774.6

25429.2

25003.9

6.85

德国

12974.1

13166.0

12736.1

12518.4

3.43

OECD

135060.3

137309.3

140298.4

143212.0

39.21

中国

21325.1

21814.9

23392.0

25863.5

7.08

俄国

12528.0

12554.6

12134.2

11847.4

3.24

印度

10890.0

10814.0

11190.8

11589.5

3.17

巴西

10169.1

10071.7

9967.9

9551.9

2.62

沙特

6810.8

6955.3

7214.6

7607.7

2.08

   

2.3石油工业的科技进步面临的新机遇[16]

科技进步使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从2000年产量100亿方,发展到2006年产量为200亿方;水力压裂和水平井技术的突破,“丛式井平台 ”和“井工厂”的开发方式,及其导致的降本增效,促成了页岩气的开发成功。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产量突破2300亿方。使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降低,增加了就业机会,创造了更多GDP价值,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天然气价下降,进而促使电力成本降低、工业产量增长;带动制造业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而激发了全球开发页岩气的热情,许多国家纷纷开展研究、勘探评价和开发试验工作。页岩气主产区:美国、加拿大,页岩气单井突破区:中国、波兰,页岩气研究及评价区:欧、澳、印度、南非十余个国家。重塑全球天然气市场新格局。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人们重新认识了非常规资源,突破了传统油气勘探中“面中取点”的做法。以此思路,采取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去对待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其他类型,使人们对过去不屑一顾的非常规油气刮目相看。2011年,委内瑞拉的石油证实储量猛增50%,至406.2亿吨,超过沙特,成全球石油证实储量最大的国家,主要得益于重油计入储量数据。常规油气是自然压力开采的石油、天然气。 非常规油气是采用目前技术的常规方法不能勘探开发的油气资源 ,如煤成气是排水降压解吸开采;如页岩气是排气降压解吸开采;其它有致密砂岩天然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油和页岩油等。

3. 世界和中国石油工业的前景和展望

3.1世界石油需求量的未来前景[17]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由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严重,其能源需求随之大幅缩水,未来几十年内,能源消耗增速将趋于放缓。而非OECD国家所受影响有限、经济复苏也远快于OECD国家,特别是亚洲的非OECD国家的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大幅增长,能源需求巨大的亚洲将继续重塑全球能源景观,未来大约三分之二的能源需求都将来自这一地区,预计到2035年将在2008年的水平上增长117%。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增长最为明显,中印两国占全球能源总消耗的比例将从2008年的21%升至2035年的31%。印度将在2020年左右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需求国;中东对能源需求到2025年,将达到与中国现在需求一样的水平。另外,中东地区、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非OECD国家也呈现强劲的增长。预计到2035年,中东地区将在2008年水平上增长77%;中南美洲增长72%;非洲将增长67%。预计到2035年,非OECD国家的能源需求要比OECD国家高出67%左右。近期和未来予测的全球能源消耗如图1所示。

3.2美国石油供给量的未来前景               

     随着美国页岩油革命的爆发,北美原油产量快速上升,BP公司报告,2012年美国油气产量增长为全球之最,石油产量增长为美国历史之最。OPEC年报显示美国原油产量增长15%,触及近20年最高水平;2012年美国从OPEC的原油进口降低至15年低位,自沙特进口量更是降至不足15%2012年底国际能源署分析,美国页岩气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从2011年的34%将逐步增至2040年的50%。将在2015~2020年之前取代沙特、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并且在2035年前石油有望完全自给[9]  

3.3沙特石油供给量的未来前景

在美国崛起的同时,最大的受害者无疑就是目前全球两大产油国沙特和俄罗斯,其中沙特受到的冲击不仅仅来自于经济,更来自于政治、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危机。但是, OPEC公布了2013年年报称,沙特是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去年的石油出口创收为3360亿美元,财政盈余达到历史最高的16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9%,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快速增长,人口以及经济增长趋势也非常良好。Birol表示:作为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地区,沙特对未来的能源供应十分关键。相比之下,美国仅是依靠新发现的能源来供应国内的消费。

 

1[17]   全球能源消耗情况

 

3.4 欧佩克石油供给量的未来前景

欧佩克石油蕴藏量最新达到8,19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近80%。其成员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只占世界石油、天然气总产量的40%和14%。但是,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50%多,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12年以来,随着美国页岩油革命的爆发,整体OPEC面对的危机似乎颇为明显,而在美国能源产量开始逐渐削减之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比重将开始上升,因为欧佩克国家将成为全球仅存的相对低成本能源供应巨头。Birol表示:“中东石油今天对全球石油行业是决定性的,明天也依然是。”。 欧佩克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石油储备。

3.5中国石油供给量的未来前景

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有缺口,要依赖进口,但是,经过努力基本可以实现供求平衡。今后长期的供求矛盾,会在发展中利用勘探潜力和科技进步得到解决。OPEC年报显示[18]2012年中国原油储量大幅上升26%,虽然尚未在产量上有所反映,但随着中国大力推动非常规能源开采,未来同样有可能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现实证明了这一点,根据全国近期几轮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在每年生产2亿吨左右(即年消耗油气资源2亿吨左右)的前题下,从1995年初到2011年底开采了17年,石油总资源基本未减少,而天然气总资源却增加了6.6万亿方。再看后两次评价,仅相距4年,石油总资源增加了22.7%,天然气总资源增加了55.8%。何况中国各类沉积盆地500多个,进行过油气勘探和评估的仅13,其中石油进入勘探中期,天然气勘探处于早期,天然气可采储量按最终资源量为34.4万亿立方米,年产量为1200亿立方米(2012年产量为1067亿立方米),可采287年。还有非常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合成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亿吨,可回收页岩油120亿吨;油砂油地质资源量60亿吨,可采资源量23亿吨。

                             1 中国油气总资源量评价结果[10-12] 

年份

石油

亿吨

可采石油亿吨

天然气

万亿方

可采天然气

万亿方

1994

2007

2011

 

 

940

760

939

263

212

262.9

38

35

54.6

24

22

34.4

 

    另外还可采用提高采收率方法,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就能从地下多采出的石油达到2.6亿吨,超过目前中国的年石油产量。此外,大量的石油,仍需要通过能源外交、国际贸易才能达成其在全球的平衡使用;而且这也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上策之一。中国已在沙特得到了在任何时候均保证对中国原油供应的承诺,中俄、中国与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签订了贷款换石油协议;还有中国与中亚、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的签订;开拓如苏丹、独联体等海外石油生产;形成了欧、非、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多方位的油气合作区。同时煤炭出口翻了几番,也进一步加强煤电、煤油的转化研究,研究风力、太阳能、核电利用,因此中国正在实现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3.6 世界石油供给量的未来前景

全球主要能源出口地区中东石油,今天对全球石油行业是决定性的,明天也依然是。 欧佩克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石油储备,其中沙特对未来的能源供应十分关键。20世纪的美国《商业周刊》199711月发文指出:“当前世界石油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所预想的情景:石油资源没有枯竭”。

在全球一体化、合作互利、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世界和中国的石油峰值到来的时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顺延,封闭系统或错误的“石油峰值论”在20131013日,第22届世界能源大会开幕词中已表明,石油峰值论已过时。实际上,石油“峰值论”、“末日说”不过是制造恐慌、抬高油价的幕后推手之一[1]石油工业的科技进步不但使美国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带来了美国能源的自给程度,而且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石油峰值论”的失败、“石油末日”遥远无期。世界石油工业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 张杭.从石油峰值论到石油枯竭论[J].石油学报 2009301155-158

[2] 陈鸿璠主编.石油工业通论[M].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3] 任晓娟主编.石油工业概论[M].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4] 成珍、成绥民.中国能源发展中石油供给增长特征分析[J].西安能源,2009,(1):6~10

[5] 美国.《油气杂志》2009年度世界主要国家的石油产量.,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 28

[6] 美国《外交政策》.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

   进口国2013 56

[7] 刘鹏程.石油峰值论已过时. 中国化工报201310 16

[8] 布朗温.马多克斯.全世界目前不必担心“石油末日”.英国泰晤士20112

    27

[9]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12年底美国未来石油供需予测报告.2013

[10] 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1994底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1995

[11] 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2007底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2008

[12] 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2011底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2012

[13] 成珍、成绥民.中国能源发展中石油供需矛盾解决对策[J].西安能源,2011,(3-4): 

    3-8

[14] 成珍、成绥民.中国能源发展中石油需求增长特征分析[J].西安能源,2009,(1):

    6-10

[15] 中国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5[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6] 周庆凡.美国页岩气革命:历程、经验、意义.西安石油大学学术报告,2013 10

            

[17]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1990-2035 全球能源消耗      

[18] OPEC2012年中国原油储量大幅上升2013年报

—————————

收稿日期:2013-12-13

作者简介:成珍(1971-),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汽油藏管理和汽油田开发研究。

作者电话:13572406530

 

  • Copyright 2012-2016 西安能源研究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19025411号

  •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3号北楼一层 邮编:710016 电话:029-86295520 传真:029-86295520 E-mail:xnnyy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