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期刊 > 专题报道
承先生之志,传西迁之魂
作者: 发布于:2017/10/11 11:06:22 点击量:

 

承先生之志,传西迁之魂

 


1919.3——2017.7

我国著名的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全国政协原常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名誉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原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陈学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74226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岁。
    陈学俊先生191935日出生于安徽滁县,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机械系,1946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至1949年在重庆及上海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1947年起兼任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起任交通大学专任教授、锅炉教研室主任、动力机械系副主任。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拥护交大迁校,举家西迁。1957年至今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动力机械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学俊先生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陈学俊院士逝世后,习近平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诚挚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对陈学俊院士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陕西省人大、陕西省政协、全国政协办公厅等中省单位,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能源学会等学会组织,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陕西省委组织部、统战部、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厅、西安能源研究会200多家单位敬献花圈或发来唁电表示悼念。

陕西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梁桂,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小燕,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中科院院士周卫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校友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等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深情送别陈学俊院士,向陈学俊院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结缘交大

创建我国锅炉专业

19467月,陈学俊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于19473月回国,决心为祖国建设服务。

陈学俊院士回国后即任交通大学教授,他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动力工程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培养高层次人才

历史照片:陈学俊在实验室

1952年,陈学俊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1979年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980年主持建成国内唯一一个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试验系统1992年,他领导建成我国能源动力领域内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该实验室针对我国能源动力工业发展中的安全、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历史照片:陈学俊与第一届锅炉专业研究生合影

陈学俊对我国锅炉工业发展及制订能源与动力技术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十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陈学俊参与指导上海锅炉厂等一些电站锅炉设计及我国第一台直流锅炉设计。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主持进行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参数选择的研究,提出研究报告。

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解决了上海南市电厂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并对上海锅炉厂生产的我国首台30万千瓦亚临界压力锅炉设计进行了理论计算

80年代他提出能源工业必须进行科技改革,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等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政策所采用,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发的有重要贡献奖,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对机械工业技术政策提出发展机械工业基础技术的几点意见也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


历史照片:陈学俊部分著作

1948年,陈学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194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燃气轮机》1950年他出版了《蒸汽动力厂》,1952年出版了《实用汽轮机学》,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锅炉学》(上)、(中)、(下)、《锅炉整体》、《锅内过程》、《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80年代及90年代初,陈学俊结合科研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又主编了《锅炉原理(上、下)》,编著了《能源工程概论》、《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及英文版《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等著作,其中《锅炉原理》获机械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两相流与传热原理及应用》获第六届中国图书二等奖。

 


历史照片:陈学俊获奖证书(部分)

  陈学俊院士在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的设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已用于国家主力锅炉厂的设计和生产中,在电站(包括核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方面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巨大。


举家西迁

交大西迁中最年轻的教授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整体迁往西安。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坚决拥护西迁决定,陈学俊在工会代表大会上讲了迁校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坚决主张动力机械系全迁西安。在交大校委会上,陈学俊代表交大九三学社组织表态拥护交大西迁。

历史照片:陈学俊一家

19579月,陈学俊和袁旦庆带着4个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他们将全部家具及行李等带到了西安。

临行前他们将自己购置的两间房屋交给了上海市房管部门。很多人都对他们夫妇说:太吃亏了,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是陈学俊夫妇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

历史照片:陈学俊与夫人袁旦庆

20世纪80年代末,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认识到动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工业中的重要作用,申请在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我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在陈学俊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在我国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及环境等行业的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育人不倦

培育人才桃李天下

历史照片:陈学俊在备课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1955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陈学俊指导的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对西安交大院士师生被传为佳话。林宗虎说他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俊的培养。

历史照片:陈学俊在指导研究生

  除了对学生的悉心教诲,陈学俊还捐出大量资金奖励莘莘学子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奖金,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百余人,发放奖学金几十万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他还经常以自己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经历和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勉励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世界之光

历史照片:陈学俊与学生合影

 

  岁月如歌,从清晨走到黄昏,从黑发走到白发,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还是在成功辉煌的岁月,陈学俊院士都坚持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工程强国的逐梦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工程强国梦  一世西部情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陈学俊院士

      我们永远怀念您!

 

(信息来源:西安交大)

  • Copyright 2012-2016 西安能源研究会 版权所有 陕ICP备19025411号

  • 地址:西安市未央路103号北楼一层 邮编:710016 电话:029-86295520 传真:029-86295520 E-mail:xnnyyj@163.com